青少年强迫症状、心理与社会因素关系
-
来源:福州国德医院 发布时间:
强迫症状作为强迫性障碍的核心症状 ,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之一。由于其产生和维持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很大影响 ,研究强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对阐明强迫症状的产生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强迫症状与心理素质因素、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等几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介绍。
强迫症状与人格特质
在临床上一直认为强迫性人格与强迫性障碍的发病有关。有关报道 61例患有强迫症状的青少年患者,发现 55例具有完美主义、吹毛求疵、担心细节等强迫性人格特质。研究发现 ,强迫性障碍患者中有 70% 存在人格障碍,其中强迫性人格只占 17. 5%。也有研究显示 ,强迫性障碍与其它焦虑障碍一样,具有“焦虑性 C类” 人格障碍 (逃避、依赖、被动 - 攻击人格障碍 ) ,这类人格的共同特征很可能是神经质。有作者发现 , 神经症患者强迫症状与神经质 ( EPQ)呈正相关。 由此可见 ,强迫性障碍的发病与人格特质是有关系的 ,但强迫性人格与强迫性障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强迫症状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的看法和情感的总和 ,主要内容包括自我同一性、自我差异、自我尊重、自我接纳等。其中自我尊重与抑郁、焦虑、脆弱感、服从性有负相关 ,而与生活满意感、自我接纳等有正相关。从成人强迫性障碍患者的研究来看 (关于青少年强迫症状与自我概念的研究较少) ,强迫性障碍患者的自尊心低;伴有明显强迫症状的 Tourette综合征患者 ,其自我概念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人群。但是 ,这些资料并不能说明自我概念降低是强迫性障碍的原因或是结果的问题。
强迫症状与归因风格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 ,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 ,具有个性的特点 (通过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 )。归因风格包括内在—外在、稳定— 不稳定、整体— 局部、可控制— 不可控制性四个维度。如果一个人倾向把生活中的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稳定的、整体的和不可控制的 ,而把好事件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不稳定的、局部的和可控制的 , 则有较大的可能表现出抑郁症状。一篇关于控制源的研究报道 ,强迫症状与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有关。强迫性障碍患者对自己在许多情景下的作用做出歪曲的归因方 式 ,夸大自己的责任感 ,认为自己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太广泛太强、太人身性或太独占的。 涉及责任感扩大的一般归因风格的人 ,觉得自己强迫思维 (如损伤他人的冲动、性想象 )更值得谴责 ,情感反应很可能趋于罪感。 若把强迫思维归因于外部的 , 情感反应更可能表现出愤怒。
强迫症状与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采取解决问题类的应对方式的青少年 ,心理健康水平高 ,人际交往好 ,采取自责、幻想等应对方式者 , 则心理健康水平低 ,人际交往差。其中强迫症状与求助和幻想呈正向关系。但对神经症患者的研 究发现 ,强迫症状与求助呈负向关系 ,与问题解决、 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关系不大。Pruchnol等研究 Alzheimer s病患者配偶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发现 ,指向情绪 (想象、接受和内心 )的应对策略与强迫症状、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人际敏感有直接的作用 ,而操作性应对则对正性情感有直接作用。
强迫症状与负性情绪
强迫症状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公认的教科书及临床用诊断标准均认为 ,强迫思维通常就伴随焦虑情绪 ,许多强迫性障碍患者焦虑性障碍的共患率就很高。 所以 ,美国学者将强迫性障碍归入焦虑性障碍一类 。 已有的报告显示 ,强迫性障碍与焦虑症状的伴发率为 68. 9% ,与抑郁症状的伴发率在 35. 6~ 82. 2% 之间。 在儿童强迫性障碍患者中 ,约有 40% 在以前或现在存在焦虑障碍 ,超过 60%的患儿得到与焦虑障碍共病的诊断;约三分之一的患儿伴有抑郁症状 ,近一半的患儿在强迫性障碍症状出现后而表现出抑郁症状。在成人抑郁症患者中有 42. 5% 的病例出现强迫症状 。
强迫症状与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与病理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儿童青少年强迫性障碍患者病前生活事件的临床研究发现 , 51~ 53%的患者在病前有应激情景或促发事件。国内报道儿童神经症患者 (包括强迫症 )在病前有精神因素的达 94. 2%。主要生活事件包括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气 氛紧张、受到惊吓及学校因素。对青少年强迫性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临床及亚临床强迫性障碍的发生与较多的非期望性生活事件和较少的期望性生活事件有关。在正常人群中 ,强迫症状也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低年级医学生的强迫症状与一年的负性生活事件紧张总值呈负相关 ,应激事件与强迫症状呈正相关。胡胜利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指出 ,影响高中生强迫症状的主要因素为学习负担过重、经常性考试失败、父母关心少而管束多和自身不良习惯等。
强迫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
父母养育方式一直被认为与各种病理心理的原因有关。对大学生神经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发现 ,患者父母倾向于拒绝、缺少情感温暖和过分保护。但是 ,强迫症与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没有什么不同。父母养育方式中 ,若过度保护、过度控制、过度批评和为子女设定很高的标准 ,其子女易罹患强迫性障碍。在青少年强迫性障碍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中 ,拒绝、过度保护和缺少情感温暖的得分较正常为高。 但是 ,在强迫性检查和强迫性洗涤之间未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不支持强迫性洗涤与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有关、强迫性检查与父母过度批评和设定很高标准有关的观点。 在用 SCL- 90 对技校学生的研究发现 ,强迫症状高分组学生较低分组学生的父母显示出较多的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这些研究结果支持父母养育方式与强迫性障碍发病有关的观点。
强迫症状与家庭环境
在强迫性障碍的遗传因素研究中发现 ,青少年强迫性障碍具有家庭聚集性。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患者一级亲属中符合强迫障碍诊断标准者达 13% ,包括亚临床强迫障碍在内可达 35. 7% 。经年龄校正后的一级亲属强迫障碍患病危险率达 35% 。由于缺乏寄养子的研究材料 ,这些结果也可能提示家庭环境对强迫性障碍发病的影响。用 Moss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 (中文版 )和 SCL- 90 对中学六个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 ,具有心理问题 (因子分≥ 2)学生的强迫症状因子分与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呈负相关 ,与成功性和控制性因子呈正相关 ,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研究发现 ,家庭亲密度与青少年强迫性障碍有明显的关系 ,家庭亲密度低是强迫性障碍的危险因素 ,而家庭成员的过度介入可能不是强迫性障碍的危险因素。
-
相关文章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19
-
2021-05-19
-
2021-05-19
-
2021-05-19
-
2021-05-19
-
2021-05-19
-
-
脑卒中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且突发脑卒中后占8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偏瘫、肢体麻木、言语、精神障碍......详细
推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