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精神残疾,“精分”患者下一步该如
-
来源:福州国德医院 发布时间:
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这样说道: 这几年,孩子反应越来越慢、行动迟缓; 生活懒散、个人卫生也需要人督促才会去做; 还感觉他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无欲无求无动力,整日蜗居在家中无所事事。 这是否就是严重的“精神残疾”? 下一步该如何治疗?
精神残疾在医学的定义是: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参与的状况,被称为精神残疾。从广义上讲,残疾主要是针对功能来评价的,如果患者目前的社会功能受损达到一定程度,无法完成相应角色,则可称之为残疾。
01
精神疾病≠精神残疾
就精神疾病程度而言,有的精神疾病较轻,有的精神疾病较重,并不能一概而论。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确有可能会导致精神残疾。但是患者是否精神残疾,需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鉴定,按照我国精神残疾的标准进行确诊和分级。
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提高功能水平的各种方法,而非纠结于患者是否达到残疾水平。贸然给患者带上一个残疾的帽子,有时会使得他们丧失生活的信心,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下一步该如何治疗?关键是要先明确他现在的症状是什么,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期待的效果。
1、要考虑是否有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
2、考虑患者的阴性症状。阴性症状是指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涉及情感、社交及认知方面的缺陷,主要包括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会退缩以及言语贫乏。阴性症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非常普遍。这些症状通常在精神病发作前很久就出现了,通常会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持续存在,影响患者康复进程。
针对1、2两点出现的情况,可以进行如下治疗:
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在进一步考虑换药的风险和获益的基础上,可以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如换药、减药等;
对于阴性症状的治疗,自上世纪50年代氯丙嗪被发现以来,抗精神病药物一直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石,但这些抗精神病药物已被证明对治疗阳性症状有效,对改善阴性症状几乎没有任何益处。虽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引入最初带来了相当大的乐观,但随后的临床试验几乎没有证据证明它们在治疗原发性阴性症状方面的疗效,临床改善通常归因于阳性症状和/或继发性阴性症状的改善。
如果患者病情在3年及以上,经药物等一系列正规治疗后无效、反复发作的患者;或者是服药后副作用严重,患者无法耐受;或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非常差,不愿意服药,无法保证药物治疗的系统性, 也可以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02
手术治疗的疗效如下:
1、见效快,效果立竿见影;
2、对各种精神症状全方位有效,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等;
3、症状消除的比较彻底,术后可恢复自知力;
4、可阻止精神疾病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可能,即可阻断精神疾病的“兴奋性神经毒性”左右,而药物治疗往往难以阻挡最后呈慢性衰退状态发展;
5、有后续治疗效果;
6、术后药量明显减少,直至停药,也避免了因大剂量药物所致不良反应;
3、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比如:病耻感;或者时间住院与社会隔离,社交能力减退;习惯了病人的角色,习惯了依赖家人,不愿主动承担责任等。如果是因为这些因素引起来的,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来改善。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属不要过于担心,以免给自己的心理增加负担,最后祝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早日康复.
-
相关文章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
脑卒中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且突发脑卒中后占8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偏瘫、肢体麻木、言语、精神障碍......详细
推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