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吊针,必然偏瘫,治疗中风偏瘫,有绝技!
-
来源:福州国德医院 发布时间:
中风治疗一吊针就瘫,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详细的列举了几个具体例子,再问问身边经过吊针治疗的中风患者,哪个不是吊针后(出院时)比吊针前(入院时)情况更糟。而且落下的中风后遗症,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磨练,才能得到稍许的恢复。
为什么中风治疗一吊针就瘫呢?我们先看看中风是怎样引起的吧。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血液不能流通,致使某些神经元得不到血液的滋养,使病患的某些机能部份或全部丧失。这个解释是建立在CT扫描的影像基础上,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中风患者的治疗是通过静脉血管,向血液中输送溶栓药等药物,将血栓溶解,使堵塞的血管疏通,血液恢复流动。这里有个疑问,就是溶栓药能不能溶解血栓?是利用什么原理把血栓化开来?这个原理和机制我不清楚。如果药物本身不能溶解血栓,那治疗就谈不上什么效果。
假定药物对血栓有溶解作用,那么首先应该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药物要和血栓块进行接触。药物进入血管后,随着血液在周身循环流动。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是血液能够流动到的部位。较粗大的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通畅,药物比较丰富,较细的毛细血管得到的药物则比较少。而栓塞了的血管,其血液是不流动的,药物几乎是不能达到,药物就难以接触到血栓,其溶栓的作用就不能发挥。所以通过静脉注入的药物,对血栓的治疗效果那是微乎其微。
吊针对人体产生更严重的问题还不在于此,而是它直接降低了血液的温度,从而使血液粘度加大,导致血栓的加重。
血液之所以形成栓块,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血液中物质集聚或生成较大的有机分子或分子团,其直径大于血管直径时就阻塞了血管,二是血液物质由于温度降低,血液粘度也随之增大,有的就直接凝滞成凝块,在通过狭窄血管时就被卡住而形成栓塞。
从静脉输入的液体比体温较低,势必促使血液凝滞而阻塞血管。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下降后,血管也会相应收缩而变窄,造成血液流通更加不畅。还不要说输入的液体中难免存在着细微颗粒。所以中风病人吊针治疗,非但不能有效地溶解血栓,反而使原本不畅的血管更加不畅,栓塞更加严重。中风病人经吊针治疗后手足瘫痪,语言功能丧失等严重症状也就在所难免。
从我弟弟中风的治疗过程,这种帮倒忙情况是很明显的。发病当晚送县医院,做CT检查未见异常。那应该是血栓块还很小,以致检查不出来。这个时候应该是人体最好处理的时机。在县医院吊了几个小时针,四肢还能动弹,打电话语言都无障碍。天亮后转到市医院,CT检查时则见到少量的血栓。因为县医院吊针后,血栓加大。市医院继续吊针不久,右手右脚不能动弹、失语、吞咽困难而不能饮食。第三天院长查房要求再做CT检查,发现脑血管大面积栓塞,院长看后认为诊断和治疗是正确的,说“这正是典型的中风症”。许多不知真相的人,由此赞叹大医院设备好,权威者诊断水平高。实际上这就是继续吊针后造成大面积栓塞,正是医院典型的治疗造成的典型症状。
中风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刚刚还是欢蹦乱跳的人,转眼间就口眼歪斜,手脚不能支撑。如果不进行吊针治疗,人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突发中风的人体会快速地启动应急措施。
身体第一个应急反应就是血压升高,以高压迫使血栓通过狭窄的血管。所以病人中风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医生往往采用降压措施,这无异于给病体帮倒忙。当初医生给我弟弟服降压药时,我告诉家人血压升高是正常的反应,这是好现象。所以把降压药悄悄的压下了。高压也会使得血管薄弱部位(如脆化)发生破裂,这就是脑出血。严格说脑出血也是身体的应急反应,使血栓旁开让出血液通道,如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化险为夷的。
身体第二个应急反应就是发热,通过提高人体温度或者体内局部温度,使凝固的血栓溶化,使血液粘度降低,便于流畅运行。(中风病人是否有体温升高的发热现象,我没有收集相关资料),如果此时医生采取降温措施,那也是帮倒忙。
身体第三个应急反应,是迅速调集能溶解血栓某种物质(或称作酶),到达发生血栓的部位,使大的有机分子或分子团发生断裂或破碎,从而降低凝固度,让血液得以通过。这个反应只是个猜测,尚无法得以验证。我认为这种物质是存在的,或者某种细胞具有这种功能。而从体外通过静脉、肌肉或口腔给药,药物是不可能按人们的意愿到达指定的病灶地点。但是人体自身产生的功能细胞可以做到。就像哪里发生出血,身体会迅速调集血小板到伤口堵血一样,发生血栓也会迅速调集溶血细胞去化解疏通。
中风一旦发生,如何进行正确的治疗呢?在上述分析,治疗原则已在其中了。就是要顺应身体正反应,而不帮倒忙。中风是血液因寒凝集结在血管成为血栓造成的,那么解除它的原因就是正确的治疗,对于医生来说方法就很明确了:
一是升温。提高温度就可以使粘稠的血液溶化,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的经验。升温的方法很多,热敷和用温热药都应该行之有效,寒凉药物当于禁止之列。
二是升压。适当提高血压有助于血栓通过。有人担心升高血压会使血管爆裂,这是没有根据的,其实血管承受的压力是很高的。例如医院在做血管支架时,先用高压气囊把血管扩张开再放入支架,高压气囊的压力大到6080~12160mmHg,相当于高血压的压力30~60倍,那样的高压血管都可以承受,区区200mmHg血压算什么。应禁止服降压药。
三是促进血液循环流畅。根据身体素质辩证给予按摩、运动和服用活血化瘀药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风的预防和后遗症的康复措施也就呼之欲出:
一要避寒就温。冬天人们保暖做得比较好,但夏季往往注意不够,无节制的冷饮空调,是突然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
二要饮食清淡。特别是脾胃功能比较差,体力活动比较少的人群,油腻厚味的饮食消化不了,就会堆积在体内,沉淀在血管壁上,就成了身体的负担。
三是要适度运动。运动有助于经络的通畅,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强血管的弹性。
这是贴吧发出去后收集的一些网友回复,仅供大家参考
三七生
发表于2018-7-3119:10
有道理。气候的第一要素就是温度,曾经有一部描写改革的电影名字叫《血,总是热的》,大众日常用语又有热血沸腾,说的都是一种客观生理现象:血就像内燃机车的蒸汽一样沸腾,这样才能推动机车的运行。
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与血液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所谓“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四肢百骸的运动都需要血液的推动。如果血凉了,不能沸腾了,也就流动无力,甚至慢慢凝固了。这时如果再往血管里面注射大大低于血温的凉水,必然会更加下降血液的温度。如果是在血管堵塞严重的情况下,一瓶凉水灌进去更无异于雪上加霜,必然会加重堵塞。
国外西医不太了解,至少在中国西医挂水的时候是很少考虑温度问题的,就像感冒一样明显是低温造成的症状,西医似乎都从来不考虑温度的影响,只是一味盯着微生物找原因,不挂水也要物理降温。感冒的问题过去农村老太太一碗热姜汤发汗就解决了,现在西医同样是往里灌凉水或外边枕冰袋降温,是装傻还是真傻还真不好判断。
燕果
发表于2018-8-104:33
西医的溶栓药主要成分是一种酶或者酶的激活物,能分解纤维蛋白凝胶,也就是凝血块的主要成份。如果说它不起作用,我想主要原因是溶化的速度跟不上凝结的速度。具体原因还需要具体分析,一个很大的可能是,这类药物达到不了头部就被身体代谢了或者是滞留在身体里。人体本来就有脑血屏障,药物要到头部是非常难的。所以如果是头部血栓造成的中风,可能用艾灸等直接作用与头部的方式比较好?
蛋白凝固,有几种原因。比如低温是一个原因,酸碱不平衡大概也是原因,自家做酸奶的时候,温度是比较高的,因为有大量乳酸菌,所以蛋白质也凝结了。做豆腐的熟石膏也是弱酸性,也是同样原理。
我见到的中风的人,都是比较瘦,平时比较爱生气,爱操劳的人,这类人也许酸性体质多,而且肝郁比较厉害,一个同事的爸爸因为知道他儿子要离开他身边就中风了。张悟本被媒体批斗后也中风了,也许肝郁影响了水份和溶血物质上达头部。
吊水如果吊的不是冰水,不至于造成偏瘫。尤其是缺血性的中风,就如家里水管堵了,也是要把通水管的溶剂化在水里,冲盆水下去的。如果能吊热水,也许会有效果。最近老公在修家里的水管,一个书上教的招数是烧开了水冲到下水道,因为开水可化脂类。当然如果心脏有问题,也就是说水流动力不足。吊水会造成心血管负担加重,就不适合用了。
风中飞扬
发表于2018-8-111:56
我姐姐在生命最后时刻,通过治疗已经没有能力发热了。可是还是上面吊着水,下面导着尿。凉水输进去,热尿导出来。我就想哪个垂危病人经得起把体内仅存的微弱热量,通过这种循环不断地导走。这样的治疗无异于让人早点离开这个世界。
aptt
发表于2018-8-111:44
燕果说得有道理,所以溶栓药很难发挥作用。这就是西医治标不治本治疗思路。从帮助人体出发,就是给人体提供某些帮助(比如能量什么的),使人体有能力去处理栓塞问题。而不是人们自以为是的,去代劳人体溶解血块。比如师傅在修机器,我们帮忙只能在旁边递递工具、提供材料或师傅的饮食,而不可为师傅代劳去拧螺丝。这样做往往是帮倒忙。
-
相关文章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
脑卒中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且突发脑卒中后占8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偏瘫、肢体麻木、言语、精神障碍......详细
推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