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现代概念及康复
-
来源:福州国德医院 发布时间:
脑性瘫痪的现代概念及康复(一)
一、定义
出生前到生后1月,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及行为异常。
定义的三要素
发育性: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非进行性:病变为非进行性,但临床表现是可以变化的(如不治疗)。
永久性: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上位中枢性运动障碍—出现下位中枢的释放现象(运动发育延迟、原始反射残存、姿势异常)。
二、发病率
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围产医学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增高)。
WHO(1993):每出生1000个婴儿有2-3人患脑瘫;欧洲8个国家14个研究中心
(2002):2-3‰;日本:2.0‰(1.5‰?);我国6省调查(1998):1.92
‰;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1992):2.1‰。
三、病因学
(一)出生前因素(52%):遗传的易感性(无遗传性);宫内感染(特别是TORCH—
巨细胞病毒感染);中毒性脑病(重金属、CO,苯类、饮酒、吸烟);接触放射线;药物(激素、抗癌药);母亲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病、贫血及营养不良等);妊娠中毒症;先兆流产。
(二)围产期因素(33%):胎儿及新生儿窒息(HIE);未成熟儿;重症黄疸(核
黄疸);新生儿低血糖;分娩中的感染(脑膜炎);脐带的异常;胎盘的功能障碍;分娩困难、迁延;羊水异常。
(三)出生后因素(12%):脑炎,脑膜炎,外伤、营养障碍。
出生前缺氧与围产期缺氧的联合出现是导致脑瘫的最大原因,占总缺氧的35%。关键是弃婴无法了解,所以只能强调临床表现。
四、临床表现:
1.运动发育延迟:
评估判断:
动作性发育指数(DQ),特别是精细运动,远低于语言性DQ(>20)。
大致判断:二抬头四翻身六会坐,八爬十站周岁走。
关于评估:
Gecell评估:
用发育商(DQ)表示为主。
DQ≥8685-7574-5251-3635-20≤20
正常可疑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Bayley婴幼儿评估:
发展指数130以上120~129110~119
等级非常优秀优秀中上
发展指数90~10980~8970~7969以下
等级中等中下临界状态发育迟滞
与智商值类似:
智商160-175为超级天才(少于整个人口的0.05%)
145-159为天才(少于整个人口的1%)
130-144为非常优秀(大概整个人口的2.3%)
115-129为高于平均水平
85-114为平均水平(大概整个人口的68%)
世界名人的智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200以上
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80以上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190
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165
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160左右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60以上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140以上
2.反射姿势异常:原始反射到了消失的年龄不消失。
拥抱反射(Moro):6个月以后消失。
握持反射(手、足):方法:刺激婴儿手掌面,引起强握。3-4月消失。出生无此放射提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或大脑损害;6个月后仍有此反射提示大脑皮层功能障碍。
吸吮反射:轻触小儿唇或颊,婴儿出现吸吮动作。数月后减弱,一岁左右消失。生后若无此反射提示脑缺氧或脑损伤;
脑干—紧张性反射:ATNR(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5个月出现,7个月消失。
STNR:(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参考猫低头和抬头吃食的姿势。
紧张性迷路反射(TLR):去除紧张性颈反射才能看到。仰卧头后仰伸肌张力最大,反之最小。
侧弯反射:3个月出现,9个月消失。
3.姿势异常:
全屈,全伸,不随意,非对称,张力障碍,角弓反张等。
4.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语言障碍,视听觉障碍等。
五、临床分类
(一)痉挛型:肌肉痉挛;活动关节(折刀样)
双瘫:上肢功能良好;上肢功能不良;非对称性。
偏瘫:上肢障碍重;下肢障碍重。
四肢瘫:四肢障碍相差不大。
(二)手足徐动型:
不随意运动特点;舞蹈-手足徐动为主;张力障碍为主。
(三)失调型:小脑病变(醉酒步态)。
(四)混合型:
主要是痉挛与手足徐动混合(特别是上肢手足徐动重而下肢痉挛重者)。
(五)肌张力低下型(弛缓型):
有人认为:张力低下型只不过是其他型脑瘫的早期表现(痉挛、手足徐动及失调)或其他疾病的早期表现(重症智力低下及癫痫)。不能将松软儿与张力低下型混为一谈。
六、必须回答的几个问题
(一)脑瘫不遗传。除双胎及多胎外很少在一个家庭先后有两个孩子发病,但有遗传易感性。
(二)可以预防。通过围产医学的进步,窒息及黄疸等因素所致者在减少。瑞典的成绩最好,发病率降到1.5‰,据称日本也降至1.5‰。但由于早产未成熟儿的增加,以及一些目前还不能防治的因素,全世界脑瘫的发生率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三)可治疗,甚至少数可正常化。3岁以前是最佳治疗时期(未成熟脑的可塑性)。
(四)85%以上可成活至成人。行走是判断预后的最重要指标。四肢瘫者1/4-1/3,手足徐动者3/4,偏瘫者100%,双瘫者85-90%经训练治疗可行走。
(五)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1岁以前,特别是6个月以前诊断。脑的可塑性及易于拉回到正常发育轨道。
1、生物学依据
0~3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新生儿脑重370克;6个月时重2倍;2岁末重3倍;3岁接近成人范围。
神经元的增殖从孕3~6月至生后1岁;
神经胶质细胞从妊娠后期至出生后2岁。
2、心理学依据
智力发育的关键期:
关键期——某种知识或为经验,在某一特定时期最易获得和形成,过此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不到最好水平。
20世纪中,劳伦斯发现小鸭生后1~2天有追随一个活动着东西的行为。过此时期很难再形成此行为,称之为“印刻现象”。人生下来也有很多潜能,如不给予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就会受到窒息,永久发挥不出来。
3.儿童性格发展、气质发展:
与周围环境、交往的人(家长、老师、干预工作人员)密切相关。-----福利院:要让患儿走向社会。
常见性格特征:感情淡漠、不敢迈步、随便发脾气等。
七、关于早期干预的年龄
早期干预年龄:3-6岁前(全脑发育的关键期);现在的观点:1岁前
超早期干预年龄:6月前,早产儿甚至在暖箱中即可干预。(神经元发育的关键期)
强调:
(1)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从全人发育障碍角度出发,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广泛长期干预,包括语言训练、作业疗法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2)家庭干预占重要地位。
八、手术与装具
手术治疗只是治疗脑瘫的辅助手段,不能根本上治疗脑瘫。手术前后均需康复训练。
内收肌切断、跟腱延长、肌腱转移及切骨术等矫形手术可行。一般要在5岁以后。
SPR(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是破坏性手术,只解除痉挛,主要适应症是痉挛型双瘫。在我国这一手术曾一度泛滥成灾,近年来有所收敛。
装具中以鞋垫、短下肢聚乙烯矫形托、手掌托及下肢短装具最适用。
在辅助支具上,步行车、拐杖及轮椅最适用。
九、肉毒杆菌毒素A(Botox-A)注射
Botox-A是厌氧芽胞肉毒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外毒素,作用于运动神经末梢的神经-肌肉接头处,前膜细胞内乙酰胆碱囊泡上的膜蛋白,产生神经递质的阻断和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麻痹,其作用可持续数月。1992年,Cosgrove首次报导将
A型肉毒毒素(BTX—A)用于小儿CP临床,以后Coman正式报道BTX—A矫治小儿CP畸形获得成功。最佳治疗时间在
1~5岁。
2)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①痉挛型CP的功能性畸形;②手足徐动型
cP伴有肌痉挛和功能障碍者;③解除颈肌痉挛辅助完成颈椎固定术等。禁忌征或慎用征:①肌张力低下型
CP;②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如重症肌无力;③cP患儿的固定畸形(应手术矫形);④发热期或正在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因为这类药物加强
BTX—A的毒副作用,所以在这些情况下慎用或缓解BTX—A注射。
3)BTX—A的应用方法根据畸形的不同
,选择与畸形有关的痉挛肌或肌群为靶肌,上肢常选拇收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等;下肢的交叉腿、剪刀步、马蹄足分别选用大腿内侧的内收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等。深层靶肌的查找,以肌电图(EMG)探查较好。注射不准确或误注入正常肌肉内,可造成畸形的加剧和功能的恶化
。
BTX—A剂量按公斤体重、靶肌的体积大小及数目多少、畸形的严重程度计算。对无行走能力或难以变换体位的严重患儿,剂量为
2U/kg体重,剂量最大的为3~4.5U/kg体重;虽有畸形但仍有行动能力者,开始剂量为1~2U/kg体重。第1次注射
1周后,若不出现效果或效果不满意时,部分患者进行第2次注射,重复注射应加大剂量,但最大允许量为
30d内6U/kg体重。Ashworth量表评估(注射前与注射后72小时、1周、2周、4周、8周不同时期痉挛状态及肌张力)。
小结:
几个矛盾:
1、早期干预,但不能早期诊断;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孕期和围产期的问题,一岁以后治疗;事后诸葛亮。
3、分型的问题:实际上是脑损伤定位的问题。舍本逐末。尤其“弛缓型是痉挛型的早期表现”。
脊休克现象:切段脊髓,断面下的脊髓失去上位中枢的控制(易化作用),暂时失去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弛缓型),恢复时,原始、简单反射先恢复,但知觉和随意运动不能恢复(脑瘫病变不在脊髓,而在上位中枢---提示上位中枢病变可以软瘫);
切断中下丘脑之间,出现“去大脑强直”
→角弓反张,屈肌与伸肌的牵张反射同时亢进,抑制区活动降低,易化区的活动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切断后根可消失。
肌紧张的调节机制:1)大脑皮质运动区、小脑前页蚓部和旁中央页皮质及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的冲动→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抑制脊髓反射→肌肉松弛。
2)丘脑底部、苍白球、小脑前页两侧→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易化→肌肉紧张。
关键问题是,脑瘫的损伤部位不明确,损伤范围广泛,诊断不明。一般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软瘫。但是:久卧病床者,关节僵硬、肌肉钙化变形,可能被误认为为硬瘫,关键是硬瘫无营养障碍,肌肉不萎缩。而损伤纹状体和苍白球者,常致手足徐动症,手足徐动型是否如此?合并硬瘫者是否是苍白球损伤?
4、手术问题:神经中枢的问题,只能在外周治疗;隔靴搔痒。
5、如何更进一步接近大脑,如何更早治疗:微创手术、颅内手术等,有待研究。中医针灸:根据大脑皮质分区,设计头针,有待开发。仍需努力。
脑性瘫痪的现代概念及康复(二)
十、脑瘫的治疗(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介入。
2、以训练(PT,OT,ST)治疗为主体的综合治疗。包括药物、养育、日常生活管理、针灸、按摩、高压氧、教育、心理、集团指导等。
3、手术不能根本治疗脑瘫,只是解除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SPR手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只解除痉挛,主要适应症是痉挛型双瘫。在我国这一手术曾一度泛滥成灾,近年来有所收敛。应严格限制适应症。应看成是辅助手段。
4、愉快性康复;
5、评估与训练同等重要。
6、合并癫痫时必须用药治疗。大多数对单一药物反应良好。其预后具有发育依赖性特征。药物控制下可进行训练治疗。
十一、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概况
1针灸结合推拿
王雪平根据不同瘫痪部位以及肢体选用颈段、胸段、腰段不同夹脊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配合循经选穴、推拿治疗CP,结果总有效率为89.7%,优于单纯针刺、单纯推拿治疗组。
2针灸结合药物
李少芳等头针取上星、四神聪、颞三针、运动区、语言2、3区、晕听区;体针取风池、风府、大椎,吐舌流涎加承浆、水沟、金津、玉液,四肢循经取穴,并随症配穴;跳针:从颈项部至骶尾华佗夹脊穴及督脉;以上每天1次,5次后休息2天,l0次为l疗程,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针刺后,每次取人胎盘组织注射液注于双侧风池或肾俞穴,交替使用;抽取VitB12合VitB1或胞二磷胆碱钠注入患侧肩髃、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等,每次取2个穴位,疗程同针刺;药物自拟中药健力散治疗;结果治疗小儿CP87例,总有效率为91.95%。
3针灸结合理疗、功能训练
刘振寰以头针为主治疗CP
210例,康复训练主要用PT、OT、ST;方法有Bobath法、Vojta法,每天训练1~2小时,90天为一疗程;头针穴取神庭透百会、百会透脑户,头针的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等;隔日针1次,每针10次休息15~20天,针刺30次为一疗程;体针疗法:随症取穴,每周2次,每6次休息15天,18次为一疗程;神经生长因子足三里注射,每周3次,注射10次休息15天,
30次为一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4.0%
。张跃等针刺取手足三阳经的穴位,每次上、下肢各选3~4穴,不留针,1个月1疗程,疗程间休息5~7天;并用经络导平仪、手法训练,然后采用Bobath和Vojta疗法;结果治疗肌张力低下型CP患儿39例,总有效率占92.3%。
4针灸结合推拿、运动
李小莉等按辨证分型,并随症配穴;头针取运动区、足运感区、运用区、智力区、语言二区、三区、听区、视区、平衡区等;体针取10~30穴,头针取3~4穴区,四肢腰背部以飞针振颤捻转法补泻,不留针,头部留针1/2~1h,中接电针15min,取连续波;按摩以随症施术为主,整体按摩与局部按摩相结合,约20min;运动训练根据病症综合运用Bobath、vojtg法30min,以上均每天一次,20天为一疗程,结果总有效率100%。何竟等运用AMIE方案,主穴取百会、头运动区、平衡区、大椎、风池、三阴交、足三里,并随症配穴;每日1次,6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10个疗程;推拿:疗程与针刺治疗同步;穴位注射:头部取百会、头运动区、平衡区,肢体取足三里、三阴交,选脑多肽、生脉注射液分别注入头部、肢体的2个穴点,疗程与针刺、按摩同步;五禽戏:每天2次,每次15min,疗程与针刺同步;结果总有效率为76.79%。林馨等采用针刺、推拿、口舌操治疗CP流涎症,头针刺百会穴、语言1、2、3区,隔日针1次,每次留针4h;口针刺两侧地仓透颊车及下关穴,隔日针1次,每次留针30min;按摩:头面部为主,每次30min,每日2~3次;口舌操:①控制口的开合,②噘嘴训练,③舌的控制练习,④摩擦扣击牙齿至出声练习,⑤模拟咀嚼练习,⑥吸吮练习,⑦唇角外展运动练习,⑧
吞咽练习,以上训练每次20~30mim,每天2~3次;用上述方法30天为1个疗程,休息1周,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结果效果显著。姜明明运用针灸点刺躯体部相关穴位如中极、关元、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涌泉、督脉穴,重点对瘫痪肌群进行点刺,点刺手穴中的脑反映区、拇外展肌、拇伸肌、合谷、劳宫等,足穴中的脑点、四肢穴;头针点刺运动区、平衡区、言语区等;推拿:用一指禅推、按压、拉伸等手法,“捏脊”疗法,运用被动动作如斜扳、后伸扳、大腿内收扳、压腿等;针灸推拿隔日1次,10次1疗程,并制定训练计划,结果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肌注脑活素、体外反搏、导平仪治疗与训练)。黄茂等主穴选百会、四神聪、头维及头皮针的运动区、平衡区等,并随症配穴;每日1次,20次1疗程;手法治疗以推、揉、拿、点、叩、捏等为主,每日1次,30min,20次为1个疗程;体疗和作业疗法以Bobath方法为主,结果总有效率为88.9%。
5针灸结合推拿、药物
李铁浪等采用靳三针疗法,主穴选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语言障碍加舌三针、运动障碍加手三针、足三针,头部每次选两组穴,四肢穴常规针刺,均留针30min,每日1次;推拿四肢时,由肢体远心端逐渐推向近心端,一般选用摩法、按法、揉法、滚法类,然后作屈伸、摇转、被动活动,每次20min,每日1次;穴位注射脑活素、胞二磷胆碱,选心俞、脾俞、肾俞及四肢穴,每次1穴(双),药物轮换注射,每日1次;每日常规服用真人大造丸,3个月为l疗程,疗程间休息15~30天;结果总有效率80.7%。谢安树取顶前斜线上段(双)、额中线、人中、曲池(双)、合谷(双)、足三里(双)、解溪(双)、太溪(双)、太冲(双)、顶颞后斜线上段(双)、四神聪、肩髃(双)、肾俞(双)、大肠俞(双)、环跳(双)、委中(双)、承山(双)、昆仑(双),留针30min,同时选取其中四穴接电针仪,通电30min,仰卧位、俯卧位交替进行,每天1次;推拿每天1次;并配中药;结果总有效率为92.31%。
6针灸结合推拿、运动、药物
王天生等主穴取百会、偏瘫、四神聪、天门、大椎、肾俞、风池、腰俞、足三里、合谷,并随症配穴;头穴与体穴针刺后通以电针,每次20~30min,疗程间休息1周;穴位注射以督脉穴为主,配肢体穴,每次选4~6穴,药物选用维生素B2和灯盏细辛注射液,分别注射,同时使用,1周1次;并内服中药;静脉用药可用脑活素注射液、云南灯盏细辛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每次选1~2种;按摩在头部、躯干、四肢以点、按、揉、拿、搓、捏捻、牵引、扣击、旋转、弹拨等手法,脊部捏脊,每日1次;结合功能训练,及语言训练等;结果治疗小儿CP60例,总有效率93.3%。陈桂芳等采用四部疗法治疗CP,
手法按摩包括整体按摩、循经按摩和定位按摩,针对重点机能障碍部位进行带功点按,每次以2~4个部位;针灸以夹脊穴、上星、风府、四神聪、百会和颞三针为主穴,并辨证配穴,采用益肾柔肝针法,留针30~40min,1岁以下儿童则以快针为主;训练方案综合运用上田、Vojta、Peto、Bobath等康复治疗方法,每日一对一训练30min~2h;中药治疗以补肾育肝健脾,醒脑开智益神为主要治则,兼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方药均为自拟专用协定处方;结果72例患儿治疗三个月,总有效率98.6%。
7针灸结合心理、教育、音乐等
潘润全采用药物、高压氧、针灸按摩、运动发育疗法、心理行为指导和培训家长等方法综合治疗176例患儿,结果治疗3个月后,优良率达59.1%。高志琼等在头体针、推拿的基础上,加用音乐治疗,颇有成效,并认为,音乐是保证小儿脑瘫针灸治疗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十二、脑瘫的治疗手技
一)神经发育学治疗手技(主要康复手段)
Bobath疗法又称神经发育学疗法,是由英国学者Bobath夫妇于20世纪50年代共同创建的治疗方法。MrsBobath是物理治疗师,在多年的CP治疗实践中,观察体会开创的新的治疗方法。Karel
Bobath是著名的神经病学博士,以他渊博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指导夫人工作,给予夫人极大的帮助。
1、其主要思想有:
1)全面的康复:PT,OT,ST,视、听觉,教育、交流、ADL及社会活动能力。
2)游戏中训练,符合小儿的特点。
3)诊断-评价-治疗为一体。
4)促通(正常姿势及运动反应)与抑制(异常姿势及运动反应)手技相结合。
5)遵循发育原则和规律(三个面的发育-屈伸,侧屈,回旋;头-尾规律;发育的阶
段性与连续性原则;模式竞争原则;关键点的原则等)
6)因人而异,因条件而异,活学活用,不断探索,永无止境。
2、训练原则
1)痉挛型的训练原则:解除恐惧、依赖及不自信等心理障碍;以动制静;避免紧张
性反射对随意运动的影响,诱发正常的竖直反射及平衡反射;大量的感觉刺激;重复信号的输入;体验正常肌张力、运动模式及姿势模式等。
2)手足徐动型的训练原则:解决情绪不稳定及欲望不满足状态;以静制动;正中指向;对称性原则;竖头为先;竖头及肩甲带的稳定是全身稳定的基础;避免仰卧位(ATNR及TLR);重视ADL;全天候治疗(包括睡眠);反复确立正常运动模式;通过抑制异常姿势及运动诱导出正常的姿势反应(竖直反应及平衡反应)。
二)Vojta治疗手技
利用对诱发带的刺激,产生反射性移动运动。通过移动运动的反复出现,促通正常
运动反应,抑制异常运动反应,达到治疗目的。也称神经生理学(强化)手技。
翻身和爬是移动运动的基本形式(强调爬行:会爬就会走)。
本法有反射性俯爬(R-K)及反射性翻身(R-U)两类手技及变法。
三)
上田法(抗痉挛治疗法)
1)概念:上天正疗法是日本学者上天正博士于1988年总结创造的.
2)基本理论:中枢神经系统的“减法发育”:脑损伤时“相反性兴奋回路”的残留.
3)治疗手技:颈部法;肩-骨盆法;肩胛带法;上肢法;下肢法.
4)特点:操作简单、规范,解除痉挛快;理论基础不易理解。刺激大,较痛苦。
十三、Peto法引导式教育治疗法(conductiveeducationtreatment)
适合于2岁以上的儿童。通过引导员引导教育促通,使患儿在心理、认知、智力、语言、体能、社交等方面获得全面康复与发展。配合语言\歌曲\童谣进行序列训练。
十四、感觉统合训练
1、概念:是一种感知运动整合训练,也就是感觉统和治疗,是一种以神经发展及神经生物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治疗方法。在其理论上加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参与。在训练前首先要诊断儿童感统失调的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
2、感觉统合训练内容
强调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的发展和重要性,通过设计轻松有趣的游戏刺激孩子的感觉神经,强化孩子的学习效果,并协助家长和老师了结孩子的特性及个别的苦难,进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信心,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感觉统合训练目标
1)提供给儿童感觉信息,帮助开发中枢神经系统。
2)帮助儿童抑制和调节感觉信息。
3)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作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如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4、感觉统合训练原则及要求
1)我们针对学习与生活中感统失调的儿童对症训练。
2)为儿童创建丰富多彩的室内活动环境,在游戏中进行快乐教学。
3)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4)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愉悦而不是压力和恐惧。
5)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适当的感觉刺激,使儿童作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顺其自然)
6)对年龄幼小的儿童,我们在活动中要本着适应幼儿平等游戏特点的原则。
7)训练过程中,给孩子积极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8)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加强孩子意识品质的培养,使身心健康发展。
十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他疗法
1)抚触: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
2)心理治疗:丰富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丰富艺术平台(偏爱轻松的音乐。);注意“关键期”和“敏感期”
(6个月辨别音乐;1岁与音乐同步的身体动作---曹富;1.5-2.5是语言的关键期。)
3)音乐治疗:国外音乐治疗师资格:先需有医师证、教师证、心理咨询师证。
十六、睡眠问题:
确保健康的艺术:三好:吃好!玩好!睡好!-----才能康复好!脑损伤常有睡眠问题:纠正睡眠障碍有益于脑损伤的恢复。可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或水合氯醛3~5天。可服用褪黑素,效果良好!
吃好!---心情!环境!食品!
玩好!
动作和智力层面
情绪和行为层面
7大功能区促进
爬行
坐位
步行
握持
知觉
语言
7.社会
10大需求满足
需要滋养
需要体验
需要肯定
需要包容
需要尊严
需要沟通
需要空间
需要梦想
需要宣泄
需要磨难
睡眠很重要!
古人云:“不觅仙方觅睡方,一觉熟睡百病消”。
通宵不睡觉的人的反应速度比正常人慢3倍。72小时不睡觉可能发生精神错乱。
婴幼儿睡眠与后期认知能力有关;其昼夜节律的形成过程是神经发育的重要指标。
-
相关文章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2021-05-21
-
-
脑卒中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且突发脑卒中后占8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偏瘫、肢体麻木、言语、精神障碍......详细
推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