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有什么生理机制吗?
-
来源:福州国德医院 发布时间:
在这个竞争与压力不断升温的,很多人都饱受或正在饱受失眠症的困扰,下面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失眠?失眠症的生理机制,以及睡眠的机制,方便您更好地应对失眠症的困扰。
1、失眠的定义
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从而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比较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
2、失眠症的生理机制
紧张情绪或者紧张的脑力劳动,使大脑功能活动一直处于不休息的状态。这些活动的兴奋冲动,通过边缘系统—下丘脑结构,刺激脑干网络激活系统,造成了紧张的醒状态。有1/3以上的失眠症患者系从慢波睡眠中突然自发醒来,说明还存在有生理激活现象。失眠症患者的儿茶酚胺代谢有改变,夜间的肾上腺素排出量增加,monroe发现失眠症的患者在睡眠时,心率增快,周围血管收缩,直肠温度上升,说明失眠症患者在入睡后有些生理功能兴奋。
3、睡眠构成与睡眠机制
关于睡眠产生的机制,以往曾提出过各种学说,如体液学说、睡眠中枢学说、大脑皮质抑制扩散学说、神经介质学说等。近年来采取多种生理指标对整夜睡眠进行研究,发现从觉醒到睡眠有一定的阶段和周期。睡眠并不是一个平静的被动过程,而是由一系列主动调节睡眠周期所组成的。根据人在睡眠过程中的脑电图(eeg)、肌电图(emg)和眼动电图(eog)变化特征,可将睡眠分为两种类型,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整个睡眠过程是由两个时相交替出现,循环反复进行的。
(1)慢波睡眠(sws):又称浅睡眠、同步睡眠、非快动眼睡眠。在慢波睡眠,没有的眼球运动,全身肌肉张力下降,但仍保持一定张力。脑电图依睡眠深度变化不断变慢,按脑电图变化特点,将慢波睡眠又区分为4期。
s1期:浅睡期,对外界刺激仍有反应,有不少奇异体验和躯体麻木、颤动和沉浮感等,头脑中还有片段的思维活动,醒后仍可回忆;
s2期: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亦无可回忆的精神活动;
s3期:进入较深的睡眠状态;
s4期:深睡期,睡眠很深。
这四个期持续30-45分钟。在慢波睡眠期间,肌肉松弛,但躯体运动并不消失,有的人每5分钟就有一次姿势调整,一般人平均每20分钟有一次大的姿势调节活动。慢波睡眠期间,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胃肠蠕动增加。生长激素在s4期明显分泌增加,可能与生长和体力恢复有关。
(2)快波睡眠(fws):此期较慢波睡眠更为深沉,又称深睡眠,但脑电活动的特征却与清醒相似,所以亦称异相睡眠;快波睡眠期眼球出现水平移动,故又称快动眼睡眠(rem)。此期眼电活动增强,肌张力进一步下降,肌肉松弛,肌电明显减弱,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加快而不规则,胃肠运动停止,故临床上支气管哮喘和心绞痛的发作易在此期出现。如在快波睡眠期被唤醒,并询问是否做梦时,74%-95%的人都会报告他正在做梦,并能记起梦境的内容。
(3)睡眠周期:人入睡后,首入慢波睡眠,再转入快波睡眠,然后两种睡眠时相进行交替)和循环,直至觉醒。以正常年轻成人为例,一夜中典型的睡眠节律从一次快波睡眠到下一次快波睡眠的间隔时间平均周期为90分钟,一夜要经过5-7次这样周期节律的交替,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入睡后次出现的快波睡眠持续时间比较短(5、10分钟),在以后各周期中逐渐延长(可达30分钟)。相反,慢波睡眠的s3和s4期在睡眠的前1/3部分占有优势,但在睡眠的后1/3即早晨的睡眠中往往缺如。正是由于清晨的几小时睡眠中s3和s4期少而快波睡眠时间较长这一特点,人们才更频繁地从清晨的睡梦中醒来。
-
相关文章
-
2021-04-19
-
2021-04-19
-
2021-04-19
-
2021-04-19
-
2021-04-19
-
2021-04-19
-
2021-04-19
-
2021-04-03
-
2021-04-03
-
2021-04-03
-
-
脑卒中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且突发脑卒中后占8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偏瘫、肢体麻木、言语、精神障碍......详细
推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