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胆小是种病?宝宝胆小或是心理障碍
-
来源:福州国德医院 发布时间:
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找我咨询,说她儿子胆子太小,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也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用说参加那些大大小小的竞赛了。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将来会适应不了社会,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孩子变得胆大一些。
孩子胆小原是患了“习得无助行为”心理障碍
我认真地为孩子做了心理测查后,发现孩子智力正常,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害怕困难,害怕失败,整个测试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也没有一般儿童的好奇心。同时我还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原来他们两口子都是知识分子,从妊娠起就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孩子两岁多时,他们就开始教他识字算数,但孩子的脑袋不“开窍”,教了几个星期,仍然只会数不会算,为此挨了不少的骂和打,慢慢地,就变得问他什么都不肯开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什么事都兴致勃勃的。综合测验时的表现、测验结果及家庭教育情况,我诊断这个男孩患的是一种叫“习得无助行为”的心理障碍。
只要你留心观察,这种胆小的儿童并不少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胆小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胆小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无助行为”。
“胆小”根源在于觉得自己“笨”
人在遭受挫折与失败后,会有两种归因方式:一种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行,另一种则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能力不行的实质就是自己“笨”,这对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一大打击,因而有这种归因的儿童,往往表现为回避挑战,寻求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良好评价,避免出现对自己能力的不良评价。碰到障碍、失败时成绩下降,表现出低坚持性,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力(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能力并不低),并产生负性的自我认知(认为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和不良情绪(如焦虑),即形成一种非适应性的“无助”反应模式,并由此而学到用这种“无助行为”来消极地保护自己。结果,他们在经历失败之后,就变得努力程度降低,甚至逃避作业,作业成绩也会明显降低。
而另一种归因则不同,努力不够使他们现了丑,他们会用更大的努力去弥补,并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能力来维护自尊。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寻求挑战性任务,追求提高自己的能力,活动的目的是要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在困难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有效的坚持性,对任务乐于投入更多的努力,面对失败时,只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反馈,同时,却保持和增强积极情感,维持和提高成绩水平,即形成一种“掌握-趋向”反应模式。结果,他们在经历失败之后,变得更加努力,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胆小”心理与父母期望过高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失败归因方式的形成,与儿童的智力并无关系,却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及失败后的评价有关。若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使孩子无法达到要求,便导致经常失败。
一方面,孩子由于经常失败使家长由期望变失望,从而招致家长更多的批评、抱怨和贬低,孩子由此更加感到灰心、沮丧,并严重损害个人的自尊与自信,为维护自尊,便会产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逃避困难;另一方面,过多的失败体验和经常被贬低,势必影响孩子自我信念的确立,产生“我确实不行”的自我认同,进而构成消极的自我概念,以致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
这类儿童,常把困难看成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威胁,行动时把“成绩”当成追求的目标,因而尽量回避困难,以至对任何事物都持反感、厌倦态度,并产生退缩倾向。反之,若父母能以孩子的实际能力要求他们,在孩子遭受挫折时能帮他们分析原因,使他们知道失败只是自己学习不够、努力不够,只要再加努力就一定能学会,这时,孩子就会把学习作为追求的目标,就会勇于去探索和追求了。
所以,家长在抚育孩子时,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心身发展的规律和实际能力,不能要求过高或操之过急。当孩子面临着挫折或学业困难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抱怨、贬低,而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尤其是对他们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对于已经形成“习得无助行为”的儿童,重要的是要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心理结构,帮他们重新塑造“掌握-趋向”反应模式的心理结构。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看到孩子的短处,经常歧视、贬低他们的做法,要去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使他们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并重建自信。
其次,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一学生告诉我,她不想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怕提的问题太简单,怕老师说她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而实际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很可能曾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语,也在无意间否定了孩子的能力,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于是,为了保护自尊,他们学会了沉默:他不说,你就不知道他会不会,就不会说他笨了。
再次,要改变孩子对失败和成功的不正确认识。由于儿童把失败看成是自己能力不行的结果,而把成功视作自己能力良好的表现,才会形成“习得无助行为”,所以,要想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心理结构,就必须要改变他们对失败和成功的不正确认识。在孩子面临失败时,不要动不动就责骂他“笨”,质疑他的能力,发现他们是属于不够努力或是学习方法不对的问题才是家长的任务。因为只有这样,就算孩子现在失败了,但他的自信心仍在,就易于在鼓励下形成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的心理趋势。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中,利用各种实例,教育他们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学习和训练成果的一种标志,失败只是代表学习程度还不够,只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就会取得成功。
最后,强调要加强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如果孩子对失败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就不会惧怕失败,在面临困难时他就会主动进行尝试而不会退避。训练方法,一是与他共同体验失败,如与孩子真切地谈谈过去的失败经历与体会,或与他一起参加角逐活动,共享成功与失败,从而使孩子懂得失败是人人都会经历的,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失败后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败为胜;二是训练孩子“负重”,即让孩子承担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努力就能完成,可以得到肯定与赞扬,不努力就会失败,就会受到批评和责罚。但训练时,要注意布置的任务不能太难,因为太难的任务会使儿童经常面临失败,挫伤其积极性,反会适得其反,即使想增加难度,也要循序渐进,难度增幅适当。如果用定量来说,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的是三分之二的赞扬与三分之一的批评,就最为适宜了。
-
相关文章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20
-
2021-05-19
-
2021-05-19
-
2021-05-19
-
2021-05-18
-
2021-05-17
-
2021-05-17
-
2021-05-11
-
-
脑卒中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且突发脑卒中后占8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偏瘫、肢体麻木、言语、精神障碍......详细
推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