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认知误区
-
来源:福州国德医院 发布时间:
现在有心理障碍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人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后,有的人效果,可有的人效果却不那么。
同样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可是效果却各人不一,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十分重要却又容易忽视的原因,是效果不好者步入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认知误区。那么有哪些认知误区呢?
误区一:心理治疗是做思想工作
有些人有了心理问题后,许多家属要求医生对这些人“做做思想工作”.他们认为“心理治疗是做思想工作”.产生此误区的原因,是对心理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了解不够。不可否认,心理治疗和做思想工作都是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经过交谈、沟通,帮助对方纠正看问题的错误角度,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求咨者面对现实,在情感、认知和行动上进行调整,对现实作出正确反应。但是,心理治疗和思想工作还是有着三大根本区别:个区别是对象不同:心理治疗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病人,做思想工作的对象是心理健康的人;第二个区别是目的不同: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治疗,使病人的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做思想工作的目的是教育人树立正确的观和认识观;第三个区别是方向不同: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必须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以治疗病人为职业的心理治疗师执行,这样才能鉴别出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根据病人的心理变化和需求,调整治疗方案。虽然做思想工作也因人因事,以求得工作效果,但两者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替代。
误区二:心理治疗是医生的事
不可否认,在一般情况下,确定治疗方案确实是医生的事,病人只要执行医嘱行了。可是心理上有问题不像伤风感冒、头疼脑热,只要医生开处方,自己吃、打针那样简单。因为治疗躯体疾病时医生处于主导,病人处于被动。而心理治疗的过程,却更需要医患双方配合、努力。求咨者在治疗中的越是突出,效果也越。例如矫治口吃,医生只是指出矫治的方法,提供方便病人“走路”的“拐杖”,“路”还得病人自己去“走”.所以,病人要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心理准备,不能有“心理治疗是医生的事,与我无关”的错误认知。
误区三:心理治疗
生了病,希望早日,这是每位的希望和心愿。有了心理问题以后,也希望能通过~2次的心理治疗而得到解决。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心理问题并不是通过几次心理治疗能解决,有时经过治疗后会有好转,但并不等于解决问题。因为心理问题常会,时有波动,企图在短时期内得到圆满解决的急于求成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进行咨询和心理治疗前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误区四:心理治疗时不需要服
凡是生病,总免不了要吃,甚至还要打针、动。心理问题是“心病”,心病要用“心”治。这“心”,是心理治疗,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思念林黛玉的“心病”,老祖宗用结婚“冲喜”的心理治疗一样(其实这种做法不可取,失恋者切莫盲目效仿),所以,许多人误以为心理治疗不需要服。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有些症状,例如情绪障碍、思障碍、感知觉障碍等,光靠心理治疗是事倍功半,甚至无济于事的,若能配合物治疗,双管齐下,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相关文章
-
2021-05-19
-
2021-05-17
-
2021-05-05
-
2021-04-09
-
2021-04-09
-
2021-03-30
-
2021-03-30
-
2021-03-02
-
2021-03-02
-
2021-02-23
-
-
脑卒中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且突发脑卒中后占8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偏瘫、肢体麻木、言语、精神障碍......详细
推荐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