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抗精神病药吃出不良反应?这几种情况不能
-
来源:福州国德医院 发布时间:
对于抗精神病药,很多患者尤其是可能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来说,绝对是不会陌生的。
在精神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现如今比较主流的方式,但是往往很多人甚至是患者自己对于看精神病药物会表现出一种“谈药色变”的情况。
1、明明是治病的药,为什么会害怕?
这其实是我今天想写的出发点,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其实之所以很多人“谈药色变”不单单是因为所谓的偏见或者是错误的认知,因为在现实的案例当中,的确是有一些患者在服药后,出现反应迟钝甚至某些患者因为服药,产生药物帕金森反应,让患者出现面孔呆滞的情况,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作为患者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个别的案例去否定药物,想要对自己的病情有非常的疗效,但是又完全不没有一丁点的不良的反应,只能说这种愿望普遍存在。
迄今为止没有体质可以完全克制药物的反应,而且没有副作用的药物也没有发现。
2、害怕担心是复发的导火索?
在精神疾病的复发案例当中,我们如果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很多患者并非是因为药物不理想,而是因为对抗精神病药物的担心,私自减量、断药甚至是停药。
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三项精神病治疗大忌,很多患者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想法甚至是行为。
以案例来说:
小明:服用几周了,感觉已经差不多好了,先停一下药吧!
小聪:现在情况已经好很多了,还服用原来的药量会不会不好?
小明:状态不错,今天就先不吃药了,明天再说。
这个案例上大致的意思相信戳中了很多患者的心理,最近有很多网友在我的社交自己媒体上咨询关于药物的问题,我并没有明确表明,第一我不知道你的病情程度以及用药情况,第二用药问题还是需要你的主治医生来给你解答,因为主治医生比任何人都知道你的病情程度。
如果私自停药或者减药,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病情会复发第二种会加重病情的程度,很少会出现治愈的可能,就算出现也是微乎其微。
3、为什么有些抗精神病的药物会有不良的反应?
其实在现实的案例中,很多患者在服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其实是药物的药效作用。
典型的,在大多数抗精神病药中,其实都具有一定的嗜睡或者是镇静的作用,因此在患者服用药物后,往往就会产生所谓的“不良反应”比如反应不灵活,甚至是领悟力减退的情况。
在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眼中,这,可能就是“吃药后脑子变呆”的节奏……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药物的暂时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患者主动反馈主治医生进行专业指导下的减量、换药都是可以让“不良反应”抵消或者直接消除的。
4、有些锅,不能全让药抗!
一些患者在服用药物后,一些不良反应确实存在,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不是由药物引起的。
因为这些患者的精神活动迟钝,可能是由于患者病情反反复复不愈、原本智力水平低,甚至是脑部的基本病变等,这些因素都能够对患者的精神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5、精神病患者不应该害怕服药!
不少患者,其实理智上知道抗精神病药物对自己的病情有好处,但是在心理中还是对于药物有抵触情绪的。
这其中有既定的案例影响,也有对药物的浅显认知所造成,但是从治病的角度出发,长期处于担心药物会损坏脑子的,乃至影响记忆力的担心大多数都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对于一些坚持服药治疗的患者案例来说,可能在服用几年甚至是数十年之久的患者来说,也并没有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对脑部造成了损害的情况。
相反的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没有良好的服药,才会引发一系列的复杂问题。
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
1、坚持维持量服药治疗是最有效的复发措施。临床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服药的复发率为40%,而没有坚持服药的复发率高达80%。
2、及时发现复发先兆,及时处理。病情波动时调整治疗可免于复发。
3、坚持定期门诊复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
4、减少诱发因素:家庭社会的支持,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力,指导患者充实生活,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
5、早发现,早治疗。参加社区各类讲座活动,帮助自己更快的认识。
6.进行相应的康复或功能训练,包括日常的家务劳动,外出的体育锻炼等能更好的稳定病情,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早日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
相关文章
-
2021-05-19
-
2021-05-12
-
2021-05-11
-
2021-05-09
-
2021-05-09
-
2021-05-05
-
2021-05-05
-
2021-04-14
-
2021-04-09
-
2021-04-09
-
-
脑卒中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中老年人群高发疾病,且突发脑卒中后占80%以上的患者会留下偏瘫、肢体麻木、言语、精神障碍......详细
推荐医生